close

  (民國安徽省立第一中學使用的教科書(右起)《手工講義》、《中國地理講義》、《兵學器械體操講義》、《植物學講義》和《樂典》。)
  文_廖保平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是教育理論和主張的載體,是展示一個社會教育狀況的窗口,中小學語文教材尤甚,透過民國語文教材這個窗口可以一窺當時的教育狀況。
  說民國是“中國現代教育教材編寫的黃金時代”,不能說全是吹噓,僅就小學國文、國語教材而言,從1912年至1949年,全國各書坊共計編印出版了100多套。其中由莊俞、沈頤編纂,高鳳謙、張元濟校,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全套8冊),由葉聖陶撰、豐子愷繪,1947-1949年間開明出版社出版的《開明幼童國語讀本》(全套4冊)、《開明兒童國語讀本》(全套4冊)、《開明少年國語讀本》(全套4冊),堪稱經典。
  用新的方法教新的東西
  在那個時代,語文教材同樣面臨著“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的尷尬,小學國語國文教材中沒有一首古詩詞。為什麼呢?因為那是一個革命的時代、反傳統的時代,文言文被認為是消磨反抗意志的東西,不合進步要求。鄒韜奮曾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教材罵得狗血淋頭:“是以嚴格的文字和音韻的技術修養來消磨天下豪傑不羈的雄心和反抗的意志,以莫測高深的道學家的哲學和人生觀來統轄茫無所知的兒童。”
  當時的教育總長蔡元培認為,教育無外乎五種主義,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五者(“五育”),共和國教育應該與皇權教育不同,要體現新的教育宗旨。為此,南京臨時政府先後頒佈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等政令,併在這兩個法令基礎上,頒了《小學校令》和《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文》,提出“小學校教育以留意兒童身心之發育,培養民國道德之基礎,並授以生活所必須之知識技能為宗旨。”“國文要旨,在使兒童學習普通語言文字,養成發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啟發其智德。”
  在這些要求之下,新生的民國理想沖雲宵,“清學部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以“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著手編寫自己的教科書,在課程上廢除了讀經、講經科;在教材內容上提出要符合和平宗旨和宣揚平等思想,“國學內容”,尤其是忠君、崇滿的思想內容被趕出教材。
  不過,袁世凱想要復辟帝制,復辟就得把傳統的東西重新揀起來,以使之與帝制相匹配,於是在1915年,袁世凱發佈了《特定教育綱要》,“特令部設編審處,迅速編輯中小學教材”,“中小學校均加讀經一科”,且“每一套教材都寫上‘提倡孔子教義’這一條”。
  袁世凱只當了83天皇帝就死了,復辟也如落花流水春去也,革新派又占上風,教材再度回歸新宗旨,用新的方法教新的東西。所謂新的方法,就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反對填鴨式教育。蔡元培說“我們教書,並不是像註水入瓶一樣,註滿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竟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瞭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1916年政府公佈的《國民學校施行細則》中也規定:“讀本文章宜平易切用,可為模範著,其材料就各科內容有趣味及為生活所必須著用之。”1929年《國語課程標準綱要》要求,“選文要蘊涵文學趣味”,“因為少年時期的學生,正是心性活動的時候,讀有興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勝。”
  新鮮而吸引人的知識
  在“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下,民國教材編得有趣味又實用,葉聖陶編的《開明國語讀本》表現尤為明顯,跳出用成人眼光看世界,以成人姿態教訓孩子的老路,課文大量使用擬人化的故事,貼近孩子的心性和識知,在閱讀中找到樂趣,寓教於樂,寓玩於教。比如課文《青蛙遇到蚯蚓》:青蛙在田裡做工,遇到蚯蚓說:“你是沒有用的東西,我要吃掉你。”蚯蚓說:“且慢!你整天幫助農人,吃掉害蟲,我很佩服,但我也會做些小事情,把混土掘松。”青蛙聽了笑道:“我錯了!朋友,你做你的工罷!”
  “五育”中的實利主義(相當於現在之智育),認為教育應該傳授給學生以後發展實業的知識和技能,或是一定的職業訓練,以振興國家經濟,於是連語文教育也承載了這項任務,十分重視日常知識、科學知識的介紹。學者雷實先生說,民國小學語文教材里,日常知識、科學知識介紹的課文占全部課文的58.6%。
  確實,掃一下開明本的教材目錄,有大量介紹衛生保健知識、農耕工業知識和外國知識的課文。比如結合兒童生活經驗的知識有《節飲食》、《灑掃》等課文,《蝴蝶》一文說:“園花盛開,花上有蝴蝶,六足,四翅,色甚美。妹舉扇撲之。姐姐曰,蝴蝶之翅有毒粉,能傷目,不可撲也。妹從之。”既介紹了生物特性,又介紹了衛生知識。
  這些課文在今人看來都是基本常識,無需進入語文課本,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語言文字的學習,不過在那個去舊維新,睜眼看世界的時代,這些知識卻是新鮮而吸引人的。
  此外,公民道德教育在教材里也有充分的體現。雖然忠君、崇滿的思想被剔除,但傳統美德仍有保留,同時加入了“民主共和”的現代思想。莊俞編《國文教科書》,有《愛親》、《親恩》、《孝親》、《陪客》等課文,是教學生愛、感恩和禮貌的,充滿溫情。如《親弟》中寫道:“丁生有弟,甚愛之,一日,弟疾,卧床不能起,丁生暇時,輒坐窗前,為弟講故事,唱歌曲,以解其悶,及疾愈,始已。”
  泰坦尼克號沉沒兩個月後進入教材
  《新式國文教科書》編有《國會》、《憲法》的課文,《實用國文教科書》有“共和國民之精神”的內容:“以象自由平等博愛,蓋共和之國,必人人知此三義。發於心,見於行事,始足互相團結,導國家於鞏固之途。故特表而出之,視為共和國民之精神也。”
  無論繼承傳統精神,還是表現現代思想,課文都講究人文味,語言平實真摯,圖文並茂,《開明國語讀本》課文中的對話大多為家常話,實實在在,註重細節,無矯揉造作,無豪言壯語,杜絕“假大空”,很容易給人“清新自然”之感,這大約也體現了美育的要求。
  民國教材還頗有世界眼光,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有課文“鐵達尼郵船遇險記”,用十五課和十六課兩課來介紹“鐵達尼克號沉沒”事件,課文中還繪製了船撞冰山沉沒的插圖。第十五課介紹了鐵達尼號船體概況、發船時間、發生危險的時間等。第十六課詳細寫了船撞冰山沉沒的過程,其中有大量關於人性美好因子的描寫。
  泰坦尼克號沉沒是在1912年的4月,而這本教科書出版日期是1912年6月,泰坦尼克號沉兩個月後就進入教材。這說明一方面當時編寫教材頗能與時俱進,緊跟重大時事新聞,另一方面編者對這一事件表現出的美德給予了肯定。在災難面前,在生死一線之間,船長以及很多船員、游客保持鎮靜自若的紳士風度,把生的希望留給婦孺、把死亡留給自己,這種人性的光輝怎麼贊揚都不為過,把這事件編進教材,可陶冶孩子們的心性,學會愛人、愛生命、愛弱者。這樣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站在一百年後再看這樣的教材,不能不敬佩編者的良苦用心,並對民國語文教材多一份敬意。  (原標題:古詩詞曾被請出民國教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h02bhak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